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桩派功 万拳起于桩·无桩无功夫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怎么让站桩和打拳这两个看似独立的东西真正地融会贯通?站桩练久了,腰杆子硬了,脊椎骨都感觉不一样了。这时候光站着不动可不行,得让它动起来,找到那个劲儿。薛颠先生就给了个好例子,叫蛇形。这蛇形拳主打一个肩,听起来就挺灵活,关键是后手,不是随便摆着,而是藏在胯下,然后绕到屁股后面,贴着尾椎骨往上一提,这动作就像马儿的尾巴突然竖起来准备狂奔一样,一下就把劲儿撑起来了。尾椎骨一撑,整个脊柱的劲儿就通了,肩膀才能打出威力。这就是典型的桩法融入拳法,把站桩时练出的腰力、对脊椎的感知直接转化成了拳上的爆发力。
反过来,拳法也要能融入桩法。薛颠还有一招叫马形炮,手势跟炮拳差不多,但发力方式很特别,像不像马儿立着前腿,用脚掌使劲蹬人?这劲儿主要靠脚上支撑,而且这招里还藏着腿肌绊子,这些变化,眼神一变,手也跟着变。形意拳,尤其是崩拳讲究“作妖”,就是猛地把腰一沉,整个人像箭一样窜出去,正好打中对手的胸口肚子,这“作妖”的劲儿,平时站桩的时候就可以琢磨琢磨,体会那种提妖、作妖的细微变化。这就是拳法的精髓,悄悄地渗透到了桩法的静态之中。
咱们再深入聊聊桩法慢练的重要性。俗话说“万丈高楼平地起”,任何事情都得先打好基础,武术更是如此。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,所以初学者为啥要从桩法开始练?因为桩法就是最根本的基础功。薛颠先生提了两种基本桩,降龙桩和伏虎桩。怎么练呢?首先,心态要虚,别急功近利,要涵养本源,就是说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。然后,呼吸要配合,把气慢慢吸到丹田,也就是小肚子那儿,让它充实起来。接着,用意念引导,让身体舒展,气血周流,全身打通经脉,让脏腑清虚,筋骨强健,精气神都饱满起来。这可不是简单的站立,而是一套精细的内修过程。
这种慢练桩法好处多多,古人称之为“养基立本”。就像盖房子,地基打好了,上面的楼才能盖得又快又稳;本固枝荣,根基稳固了,枝叶自然繁茂;本立而道生,根基立住了,大道才能显现。以后不管练什么拳法,里面的精妙之处都离不开这个桩法的根基。刚开始可能没啥感觉,觉得枯燥,但只要坚持下去,时间长了就会心领神会,甚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反过来,如果一开始就想着速成,不按规矩来,练得太猛反而容易受伤,费力不讨好。桩法慢练,其实是在顺应自然规律,符合天道。就像偈语里说的,“静为本体,动则作用”,静是根本,动是表现,这正是武术“会意象形”的核心法门,里面的道理深得很,想急着求成的人往往抓不住其中的真谛。
说到桩法,特别是形意拳和象形术,它们的基本功就是桩法,而且是站着不动的桩法。为啥要先练站桩?因为习武就是要改变我们平时的习惯。打拳时改习惯难,那就先从站姿开始改。前面提到的降龙桩、伏虎桩,其实本质上是一个桩,就是形意拳里最核心的三体式。这三体式可以说是形意拳的总纲,万法不离三体式,所有的招式变化都离不开它。它的标准姿势是迈出一步,前后脚分开,前脚尖朝前,后脚稍微外撇,重心放在后脚;双手呢,前手伸出去,大概到胸口的高度,后手藏在前胳膊肘下面、肚子前面。同时要注意气的感觉,胸口的气往上走,肚子的气往下沉。
站好三体式,稍微站一会儿,你会感觉到什么?前手会不自觉地想往上抬,因为它跟胸部有感应;后手呢,会感觉一股往下沉的力量,如果不控制它,自己就会缩到肚子上。这说明啥?说明你的手已经和身体的气机连接上了。薛颠先生用龙和虎来比喻这两种状态,前手向上控制像不像放风筝?手里攥着线,风筝飞得再高也得听你的,这就是降龙桩的劲儿;后手向下按压,像不像要把老虎按在地上,不让它动弹,这就是伏虎桩的劲儿。不过,按老虎脖子肉厚,根本按不住,所以按水瓢更形象,一用力瓢就划开了,把手按到水里去了,得用巧劲才行。薛颠先生还说,如果两只脚也能做到像这样一手向上,一手向下,那才真正是降龙伏虎的完整状态。所以前脚是放风筝的劲,后脚是按水瓢的劲,三体式就把这两个桩的精髓都包含了。
三体式不光是手的功夫,它还蕴含着天地、人的哲学。怎么理解?头颈代表天,胸腹代表人,腿脚代表地。古人认为天地生养了人,所以练拳首先要摆正头和脚,这样才能滋养五脏六腑,让脊椎端正;反过来人也能参与天地的演化,所以胸腹的气沉下去,又能反过来滋养头颈和腿脚,比如气沉丹田,就能影响到脚底的涌泉穴,这就是腹影响了脚,人影响了天地。古人还喜欢用葫芦来比喻生命,葫芦上下两部分正好对应人的胸腹,修炼时身体内部的变化,就叫做“葫芦分形”,很有意境吧。
站桩和练拳都离不开阴阳这个概念。阴阳、动静、刚柔、虚实这些词儿听起来玄乎,其实都是描述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。动起来就产生阳,静下来就产生阴;动的开始是阳,动到极致就转为阴;静的开始是柔,静到极致就变成刚。所以动能生出阴阳,静能生出刚柔。虚实呢,就是阴阳动静变化的关键,刚柔相济就是动静变化的道理。孔子说,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这就是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。生生不息就是《易经》,刚柔相互推动就产生了变化,阴阳相互摩擦,八卦就随之运转,易道就在其中运行。用到武术上,动就是意,静就是性,巧妙运用就是神,动静结合,恰到好处,就达到了中和的境界。中是阴阳的根本,和是天地的大道,达到中和,天地各安其位,万物才能生长发育,心意象形的道理就藏在其中了。
站桩的时候一定要体会阴阳的变化,前面讲的三体式,因为它包含了天地人、龙虎两种状态,所以能很好的体现阴阳的妙处,因此成为形意拳的根本。而且这种龙虎桩的劲儿不仅仅存在于三体式中,薛颠先生明确说了,以后无论练什么拳法,精髓都离不开这个桩法。桩法是慢功夫,它不仅能锻炼身体,更能磨练心灵。薛颠先生说,“静则本体,动则作用”,静是根本,动是表现。这里有个真实的故事,一位形意拳的门人站桩练得入迷,后来几天走路、吃饭都觉得还在站桩,身体没动,但感觉一直在。有一天中午看电视,突然又有了那种站桩的感觉,然后就特别困,睡了一觉,醒来后感觉头顶和丹田像充电一样,过了半小时,“啪”的一下,身体好像没了,神智却异常清醒,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万物的奥秘,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宇宙的本体。他一想,我是不是悟道了?这一想,那份清醒就慢慢消失了。他还赶紧想挽回,结果越挣扎越糟。虽然他没说清楚到底达到了什么境界,但这事儿至少说明桩法入道不是空话,只是这境界太深了,普通人很难完全理解。
这位形意门人的经历其实跟禅宗有个著名的公案很像,月溪禅师去拜访铁岩禅师,铁岩告诉他,不要去断妄念,要去观察烦恼是怎么来的,不住有无。“黑暗深坑”就是指烦恼,让你回头看它,无论走路、坐着、躺着,都不要间断,等因缘成熟,烦恼“啪”的一下破了,就能明心见性。月溪禅师照着做了。有一天晚上,听到窗外风吹梧桐叶的声音,“哗啦哗啦”,就开悟了。无论是形意门人站桩后的顿悟,还是月溪禅师听风声开悟,都有一个共同点,都是通过某种契机,心理上发生了一个飞跃,达到了一个新的状态。不同的是,月溪禅师为了参禅,搞得形容憔悴,骨瘦如柴,可见追问心念是多么消耗精力,而形意门人是站桩站久了,身体自发产生了一种动势,然后“啪”的一下醒悟了,这说明静不是死板不动,而是回归到万物的本体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性。可惜啊,豺狼有食肉的习气,牛羊有吃草的习气,大家都被自己的习气带着跑,没能回到本来的心性。月溪禅师后来竖起一根手指说,所有佛都在我这指头上,我自己也在指头上,不去不来,这也是在引导大家进入一种高度的入境状态。
练到一定程度,就要追求六合了。六合就是内外和谐统一,分内外两部分。内三合是指心、意、气、力这四个内在要素要合在一起,心要和意念合,意念要合气,气要和力量合;外三合是指手、足、肩、胯、肘、膝这六个外在部位要配合协调,手要和脚配合,肩要和胯配合,肘要和膝配合。内外都合了,就达到了真合的境界,全身法相都统一了,神意精气都合在一起,甚至会感觉到身上有光芒,神光四射,一气贯通。
薛颠先生还写了一首诗来描述这种境界:“心要虚空,精神要坚,意要安怡,气要混元。神光耀射,光线绵绵,全体法相,无处不然。”意思是心要空,精神要坚强,意念要安稳舒适,气要浑厚圆满,神光闪耀,光芒连延不断,整个身体的法相处处都体现这种和谐统一。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,形意拳的传统理论里其实不太强调光这个概念。薛颠先生在《法约》里提到“神光耀射,光线绵绵”,这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他解释说,这可不是真的眼睛能看到的光亮,而是指灵感,就像我们平时说一个人灵光一闪,或者眼前一亮,那是一种感觉,一种顿悟的瞬间。所以比武的时候要想“神光耀射,光线绵绵”,其实就是说,你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反应速度,灵感不断,才能在电光火石间抓住机会战胜对手。这跟道家那种静坐时想象自己身体里发光,把肉体当成仙境的内景功不一样,那是另一种修炼方法,而且现在练的人也比较少了,象形术主要是通过身体姿态来锻炼,不是靠想象光影。所以这里的光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敏锐和神的体现,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。
要想身体好,练武强筋骨是关键。薛颠先生说得直白:“首要锻炼筋骨”。骨头是怎么来的?是精气生的,而且跟筋连在一起,筋一伸缩,力量就增加,骨头要是重,骨髓就饱满,骨髓就是人的精华,所以筋骨的灵活和强壮全靠练。怎么练?头部和尾椎很重要,头是阳气的汇聚处,尾闾是督脉的起点,督脉是阳脉,所以练的时候要头向上顶,尾椎要中正,这样精气才能顺利通过三关,到达泥丸宫,也就是我们的大脑。背部和胸部也要圆撑开,这里的圆撑开指的是背筋和胸襟要撑开,这样气才能自然沉下去,回到丹田。
具体怎么做呢?小肚子两边的肋骨要抱起来,肩膀窝里要吐气,身体要能开合伸缩,力量要能传递到指尖和手心,因为手指和手心都属于金的范畴。光说理论还不够,得有具体方法。薛颠先生列举了很多形象的说法:模仿龙墩,要眼神锐利,爪子有力;模仿虎坐,要摇头怒目,屁股坐稳,膝盖和腰部要挺直,腰部要像车轮一样灵活转动;身体要有水平线,脚心要含着劲,10个脚趾抓地感觉像钻头一样往里钻;大腿要像弓一样,进退要连环;骨盆要灵活转动,像机器的轮轴一样;经络要像弓弦一样伸缩,身体发力要像拉满的弓弦,出手要像放箭一样快;运动要像抽丝一样连绵不断,两只手要像丝绵一样柔和,手和脚的腕部都要有劲力;连牙齿都要扣,因为牙齿也属于骨头,叩齿能让骨头更坚固。最后要发挥意念,摇动脑袋和尾巴,身体要像飞龙升天一样灵活,脚步要像猛虎出林一样稳健,跳跃要像猿猴一样轻灵,步法要像猫一样轻妙。掌握了这些要素,武功就能达到神乎其技的境界了。
这段内容简直是干货满满,揭示了炼筋骨的秘诀。首先强调健康和战斗力都离不开筋骨,外家拳尤其注重练骨,骨头练得重,别人一碰就疼,打起来占便宜。怎么练骨?薛颠说,骨头是精气生的,精化气的功夫能让骨头变重,密度大,骨髓饱满。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,叩齿,就是轻轻咬牙,能让骨头更坚固。他还提到,牙齿是骨头的梢,最敏感,所以损伤牙齿会伤害骨头,以前有些老人镶金牙,结果身体反而差了,这也说明了齿骨关系。
再说筋,筋就像弓弦,韧性越大,射出的箭才越远。猫科动物弹跳力惊人,就是因为它们胯部的筋又粗又长。薛颠用放箭、抽丝、丝绵来形容拳劲,就是在强调要用筋力,而不是单纯的肌肉力量。肌肉练得再大,如果筋软,力量也是有限的。反倒是那些看起来干瘪的练家子,胳膊上的肌肉可能耷拉着,但一出手就有虎豹之威,因为他们是肉软筋强。他还澄清了“含胸拔背”,不是让驼背,而是胸背的筋要撑开,像撑开一把雨伞一样;还有“肩窝吐气”,是说肩膀窝里锁骨凹陷处的筋要撑圆,这样气血才能通畅,内脏也受益。
怎么炼筋?“吸手脚心”就是把脚心和手心往里收,牵动筋的窍门;还有“停手足腕”,也是锻炼筋力,“劲”和“筋”同音,薛颠暗示,劲就是筋力。《古灵河车传》这里的“河车”指骨盆,骨盆转动起来,带动周围的筋变得强韧,力量就能翻倍。
接下来是丹田充实法,这可是炼气化神的重要一步。丹田就是我们俗称的小肚子,道家把它看作是安炉立鼎的地方,也就是炼丹的地方,同时也是人体力学上的重心。练这个法子,目标是让元气充足,达到金刚不坏之身的境界。最好在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,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,只要姿势符合要求就行。
呼吸法很有讲究,一开始用稍微粗一点的呼吸把气道打开,然后用意念把气送到丹田,等小肚子感觉满了再呼出来,这叫后天呼吸法。这样练个十几次或二十几次,舌头顶住上颚搭“天桥”,呼吸就自然变细了,然后继续数吸,数到50次,甚至100次,直到感觉心无杂念,无忧无虑,五蕴皆空,这时候就不用再数了,让气息自然流动。薛颠说,坚持练100天,丹田就会膨胀起来,像个小鼓,摸起来硬邦邦的,像石头一样。之后还要注意尾闾、夹脊这些地方,让气沿着脊柱往上走,到达玉枕穴和玄关,再循环回来,一直循环到头顶的泥丸宫和脚底的涌泉穴,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。这时候呼吸就非常细微了,听不见声音,看不见动静,就像“至人之息以踵”,传说中圣人呼吸能达到脚跟。
每天坚持练,效果会越来越明显,首先是坎离相交,也就是心肾相交,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感,同时丹田会越来越充实。元气充足了,身体的电力法相和磁力、精气、光线就会增强,据说练到一定程度甚至能隔空击人,有鬼神不测之妙用。薛颠在这里还特意吐槽了一下,现在很多人一提武术就爱说“炼精化气”“炼气化神”“洗髓易筋”这些词,但问具体怎么练,就答不上来了,他觉得自己能把这些玄妙的练法说清楚,算是难得了。
咱们再来细看一下这个丹田冲蚀法。薛颠提到的炼精化气,就是通过特定的呼吸和意念,引导气在体内运行,从而转化精气。粗呼吸,刚开始练是为了打开气道,把气送到丹田,有点像野兽的呼吸,可能会让人感觉有点毛骨悚然,然后转为细呼吸,像鸟儿一样轻柔。数吸,不管是粗呼吸还是细呼吸都要数,一直数到心情特别好,感觉无忧无虑,五蕴皆空,这时候就不用再数了,让呼吸自然就好。练100天,丹田会膨胀变硬,这是因为反复用气冲击腹膜,让它变得强韧。后面提到的气沿脊柱上下循环叫大周天,是炼精化气的一种高级方法,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幻觉,比如腰疼,听到咕咕声,看到光等等,这些都是正常的,不用太在意。呼吸到脚跟有感觉,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,心肾相交是身心和谐的状态。至于金刚体和隔空击人,金刚体是佛教说法,指不坏之身,隔空击人可能是指某种生物电效应,这些都属于玄学范畴,没有科学依据,大家听听就好,不必深究。
最后,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——正身。薛颠先生反复强调,无论何时,站着、坐着、走路、躺着,都要注意身体的姿势与状态,核心便是保持脊椎正直,不弯曲,头不前倾后仰。如何判断?耳朵位置需与肩膀对齐,鼻子位置要和肚脐对齐。道经有言“尾闾中正神贯顶,气透三关入泥丸”,意思是尾椎保持中正,精神才能向上贯通,气也得以顺利通过三关抵达脑部。这一姿势至关重要,不仅练功时要保持,日常生活中也需时刻谨记,不可抛诸脑后。中庸里说“道不可须臾离”,薛颠在此解释,此“道”指的就是脊椎的中正。若脊椎不正,此前所练的功夫都可能功亏一篑,动作也必须符合规范,不能随意歪斜。
此外,还有一个书上未记载的小窍门:后脑勺要与后脚跟对齐,形意拳中称之为“坐满后脑勺”,如此能更好地稳固脊柱。为何正身如此关键?薛颠将“道不可须臾离”阐释为脊椎必须时刻保持中正,否则一切努力都可能白费。因为只有脊椎中正,才能有效进行炼精化气,这是发力的根基。更重要的是,日常养成正身习惯,在实战打斗时,即便处于紧张状态,也能本能地保持脊椎中正,减少失误,增加胜算。现实中,许多人颈椎不好,多因头经常前倾或后仰,这不仅损害健康,还会削弱出拳力度,甚至有人出拳时会震得后脑疼痛,如此又怎能在对抗中发挥实力?所以薛颠着重强调“坐满后脑勺”,即头稍向后靠,与后脚跟对齐,就像稳稳地靠在椅背上,以此让脊柱稳固。
最后提一下注意法,这是一种辅助修养之法,旨在助力更好地练习前述桩法与内功。比如练习时,可用意念引导气下沉,使小肚子鼓胀。但初练者常觉气难以抵达腹部,薛颠给出小技巧:闭上嘴和牙,用鼻子缓缓吐气,声音轻微,直至再无可吐,此时小肚子便会自然鼓起。不过要注意,这只是辅助手段,并非强制练习内容,且练习时切忌刻意造作。形意拳谱有云:“有情有义都是假,世道无求始见奇。”意思是若刻意追求某种效果,反而虚妄,唯有放下执着、无所贪求,才可能收获意外之喜。所以,练功务必顺其自然,不可强求,遵循自然规律与身体的节奏,方能在武术修炼之路上稳步前行,逐渐领略其中的深邃奥秘与无穷魅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河南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